培育乡土作家 打造文化品牌
文学作品描写乡土平民生活而作者本人又扎根泥土,生活在乡村之中,他们一方面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一方面从事文学创作,而他们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群人。这就是文学鄂军当中的一支生力军——钟祥乡土作家群。钟祥乡土作家群以他们丰硕的文学创作成果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以王世春、刘正权、周华、杨道金、陈军、全淅林、罗贤能、杨书义、柏春燕、朱大明、宋天华等为代表,这些乡土作家们长期立足乡村,默默耕耘,以广袤的田野为根基,以火热的生活为素材,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10多年来,钟祥乡土作家群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2800多件,公开出版各类文学专著三百多部。特别是近两年来,每年出版的文学著作都在20部以上,且一些作品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湖北省作协会员陈军历时10余年创作出版的120万字的长篇小说《绿野纯情》,原钟祥市农民作家、现荆门市作协副主席王世春的作品两次获得“路遥青年文学奖”。农民作家刘正权的作品集《再笨一点多好啊》入围冰心儿童图书奖;网络写手吴闲云,闲话古典名著系列《博弈三国》和《煮酒探西游》网络点击率达200万众,已结集出版;新锐写手兰云锋,小说《月亮挂在天上》在《解放军文艺》发表。现在,钟祥全市共有市级以上的作协会员400多人,省级以上会员40多人。许多乡土作家名扬荆楚,蜚声华夏。如小小说作家刘正权成为全国小小说十强作家;艾晶被誉为“悲情王后”,其影视作品多次上央视;饶秀珍、熊开德在全国(微)电影都有较大影响;陈军被媒体誉为中国农民作家第一人;移民作家全浙林有移民代言人的美称;沈传凤、邹小帆是活跃在江汉平原的红色农民作家;周秀凤、刘琛、张军兰是享有盛誉的新税女作家;姚天文、闲云、周天慧、周红梅、侯书云的方史文学等。各路媒体一直关注和跟踪报道钟祥乡土作家群现象。新华社、《中国文化报》《文艺报》《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东南电视台》湖南卫视、深圳卫视等40多家媒体都分别采访钟祥乡土作家群并作了相关报道。湖北省委宣传部《舆情动态》、中宣部《舆情摘报》均专门推介了钟祥乡土作家群的创作情况。2009年钟祥乡土作家群被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授予一县一品创建奖。为什么在钟祥市种田的、放牛的、养鱼的、放鸭的,甚至还有收破烂的农民都在文学殿堂里一试身手,在钟祥这片神奇的土地之上能够成长乡土作家群呢?这首先得益于钟祥丰厚的文化积淀。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声名远扬,而在当地人心目中已成为钟祥传统文化代表符号,相传为大禹的父亲鲧治水时所筑的兰台,比其历史更为悠久。钟祥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的副都别邑,史称“郊郢”、“郢中”,当时兰台上宫殿嵯峨,是楚王与群臣计议国事、游乐兴会之地,屈原曾登临此地,而宋玉更是与兰台结下不解之缘,他的名篇《风赋》和《对楚王问》即成于兰台,分别留下了“大王之雄风”和“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典故。史载,自唐以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李商隐、欧阳修、王安石等都曾在钟祥留下足迹,而题咏兰台的诗文自唐至清更是不绝如缕。啜饮江汉清波,沐浴兰台遗风,立足火热的现实生活,扎根深厚的传统文化,钟祥乡土文学如大树根深叶茂。其次是乡土作家们的执着追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乡土作家对此体会最深。像对待土地和庄稼一样,他们以农民的勤奋坚毅,虔诚而执著地追寻着各自的文学之梦。现为荆门市作协副主席的王世春,1952年出生在钟祥市胡集镇五里牌村,17岁到西藏当兵,1976年回到故乡农村,除务农外,也做过乡村干部和小学老师。上世纪80年代初,曲折的人生经历和艰难的生活,使卧病在床的他产生了拿笔倾诉的欲望和冲动。在创作上他算是顺风顺调,不断有作品在《当代》、《中国作家》、《作品与争鸣》、《长江文艺》等知名刊物上发表,并濒濒获奖。中篇小说《春忙、春茫》1999年获《当代》杂志中篇小说奖,《白玛》2004年获“第二届全国青年文学奖”,《耖子、女人和牛》、《秋获、秋惑》两获“路遥青年文学奖”。2000年王世春被荆门市破格录用为专业作家。像钟祥市其他乡土作家一样,王世春的创作灵感和素材来源于他脚下的土地和熟悉的乡村生活,他的不少作品干脆就是在田间地头劳作时酝酿构思的。有一个细节广为人知,那就是他随身都带着一个小本子,干农活时还不时掏出来记下关于文学的闪念,成名后,有时记者采访他都是在田野上进行的。跋涉在漫长的文学之路上,乡土作家有着各自的历尽艰辛的故事。王世春1996年考上鲁迅文学院,上学的路费和生活费是妻子东挪西借的,一次他在骑车前往镇上寄稿时被卡车撞晕。2000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钟祥乡土作家陈军创作的115万字的长篇小说《绿野纯情》,引起文坛的关注。十年磨一剑。为创作这部描写改革开放初中期一群青年农民生活历程的长篇小说,陈军花费了近20年光阴。陈军,出生在钟祥市一个偏僻的山村里,17岁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后来在当地的罗汉寺种畜场工作,1982年参军,4年后复员返乡。陈军从小爱好文学,当兵期间勤读苦练,在报纸上发表了多篇文章,这使他对自己的文学梦有了更大的期待,也为日后创作长篇小说《绿野纯情》打下了基础。20年,115万言,对一个农民作家来说,这需要有多么巨大的决心,多么坚定的信念,多么坚强的毅力,才能最终站在这场漫长无比的文学马拉松的终点线上啊。在那些年月里,陈军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蛰居在家里的两间瓦房里笔耕,他甚至辞掉了种畜场的工作,一边种田,一边写作。为写作,他付出了很多:体重从120多斤减到80多斤;几大麻袋稿纸,凝结了他的心血和汗水;家徒四壁,一家人生活有时要靠亲友周济。这期间他还不幸遭受丧妻之痛,1990年前妻患贫血症去世。所幸的是,再结良缘后,妻子和前妻一样能忍受清贫,全力支持他从事文学创作,才使他能如愿跑完这段文学的马拉松。在钟祥的乡土作家群中,更多的人则是默默无闻,他们将文学作为自己一生的爱好和追求。文学没有给他们带来名声财富,也无助于改变他们的生活境遇,有的苦恋文学多年,甚至没发表出版过作品,但他们对文学依然痴迷,无怨无悔。农民作家沈传凤一直生活在家乡丰乐镇沈湾村,一家人现在种了6亩水田、7亩棉田和3亩杂粮田,还放养2500多只肉鸭。他自小爱好写作,在高中毕业后当过5年民办教师,在那时开始了他的文学征程。1999年他写的电视剧本《杏花妹》被湖北电影制片厂看中,拍摄计划由于资金不足而搁浅。2000年他写的小戏曲《税费改革农家乐》公开演出,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从1992年开始,沈传凤开始酝酿构思一部长篇小说,以冷水镇北山革命老区为背景,描写一位革命党人从1926年至今的革命历程。他自己给这部小说作了一个简明的提要:前赴后继,流血牺牲,国计民生,生态安全,以此来反映革命党人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事迹和贡献。这部40万字的长篇小说《血肉情》业已出版,定稿前一共手写了3遍,打印后又修改了3次。沈传凤已放了10多年的鸭子,经常是在外出放鸭时构思,晚上写作。有一次鸭棚被风雨掀翻,几万字的手稿被雨淋得漫漶不清;还有一次,放在鸭棚里的手稿不翼而飞,只得重写。此后,他只得将手稿随身带着。经过长年的准备,于2001年开始4年写作冲刺完稿后,沈传凤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2004年10月8日,宋天华18万字的长篇处女作《爱却无奈》的首发式在他的家乡长寿镇举行,作者邀请了村里60多户人家中的58户参加。在当今全国每年举行的成百上千次作品首发式中,这个首发式真是别开生面。在宋天华看来,这部以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改革为题材的小说,写的就是自己一直置身其中的乡村生活,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请乡亲们来参加首发式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其三是市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对乡土作家群,钟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扶持。1995年以来,历任市委、市政府领导,都要亲自参加每年“5·23”全市文艺界纪念“延座讲话”座谈会,勉励乡土作家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社会。在每一届人大、政协换届工作中,市里都要协商乡土作家在其中的安排情况;市直各单位和各乡镇党委,在入党、提干、评先表模、晋级提薪等方面,都对乡土作家给予优先考虑;市委人才领导小组一直把乡土作家与科技发明创新人才,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市委、市政府政治上的关心,极大地提高了乡土作家的社会地位。乡土作家群发展近20年来,该市通过财政拨款、政策扶持和组织社会资助等形式,累计为乡土作家筹集资金200多万元,有效地解决了乡土作家创作和生活上的困难。 1996年,胡集镇农民作家王世春被鲁迅文学院录取,但因家庭困难缺少学费,市领导得知后,破例由市财政拨出专款资助王世春入学。 为拍摄反映钟祥彭墩的电影《桃花红、梨花白》,市政府拨专门经费40万元把本土作家饶秀珍的电影作品搬上了银幕。该电影在全国数字影院点播为全国十甲,受到省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 为了建立激励机制,扶持、鼓励乡土作家多出精品佳作,市政府专门设立了“乡土文学奖励基金”,举办“兰台”文艺奖,政府还为道信文学奖补充了5万元资金,对优秀作品予以重奖,对重点作品的创作、出版予以资助。其四是作协组织的带动和推动。剧本、小说、历史人物传记、地方历史风俗考证样样拿得起来,已故的冯道信是钟祥的知名作家,更是近20年来钟祥市乡土文学发展进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他在担任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期间因势利导,致力于推动乡土文学的发展,2002年10月获得中国乡土作家协会、中国民俗文学学会颁发的“中国乡土文学奖”。早在1983年钟祥市就成立了文学创作学会(1993年变更为钟祥市作家协会),从那时起就确立了“以土为本”,发展乡土文学的办会宗旨。多年来,市文联、作协整合乡土作家队伍,培训文学人才,建立健全基层文学组织,加强完善作协联系和服务作家的功能,使各级作协组织真正成为乡土作家之家。如今,钟祥市先后成立了郢南、郢北、郢中、北山、汉北和老区6个作协分会在钟祥市城南20多公里的旧口镇罗集街上,“钟祥市作协郢南分会”、“钟祥市文联城南联络站”两块牌子挂在临街的一间半平房的门口,房子约有40平方米。正屋的墙上挂着省文联党组书记李传锋题写的“源于生活,热爱文学,乐于奉献,笔耕不辍”的条幅,里屋堆放着会员出版的20余部作品,数十种由一本本稿纸装订起来的作品手稿和打印稿,还有上百个会员的档案资料。分会主席陈书义、秘书长罗贤能在给记者介绍情况时,不时起身进里屋拿出来给我过目。这个分会是钟祥市作协成立最早的分会,近些年成为展示钟祥市乡土文学的一个窗口。70多岁的杨书义的写作生涯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始于河南省,2005年出版了散文集《春秋果》。70岁的罗贤能出版有19万字的长篇小说《神树》,至今仍是旧口镇高明村的一位农民,会中医,好文学,1994年以前一直像旧时乡村的读书人一样在家乡过着宁静的耕读生活。1994年因病不能下田干农活,他来到罗集街上行医,认识了杨书义,他俩筹划成立市作协郢南分会的计划被市作协批准。郢南分会1996年成立初期,缺钱、缺人(会员)、缺活动场所,最初由几个骨干会员自掏600元作为经费,罗贤能的小店成了分会的办公室。为发展会员,杨书义和罗贤能像“星探”一样通过看报访察搜集了解罗集、旧口、柴湖、长滩几个乡镇和罗汉寺种畜场文学爱好者的情况。“不迷信,不赌博,勤奋潇洒搞创作”,这是郢南分会的宗旨。分会定期开展活动,以文会友,交流文学信息,切磋写作技艺。发展会员,组织活动,辅导创作,修改会员作品,杨书义和罗贤能多年来乐此不疲。李慧创作长篇小说《雨季边缘》时,还是一名中学生,小说写在笔记本和作文本上。出版前,杨书义、罗贤能花了1个多月的时间帮她修改,改动万余处,将篇幅由25万字压缩到21万字。如今郢南分会会员过百人,每年在报刊上发表文章400多篇,已出版专著22部,待出版8部,正在写作的3部。谈起会员创作情况,杨书义和罗贤能如数家珍:66岁的旧口镇曙光村放牛老汉邓玉平创作了长篇小说《月缺月圆》,柴湖镇凌楼村以收废品为生的60多岁老人凌贵德发表了小戏曲《梦圆》,残疾青年黄显铭自强不息一年稿费收入过万元,因家贫从大专院校辍学回乡的女青年柏春燕创作出版了18万字的长篇小说《七彩阳光》得知长滩镇女作者李慧创作了22万字的长篇小说《雨季边缘》后,罗贤能和杨书义冒着酷暑为其改稿,在原稿基础上修改达1万多处,增删文字3万余字。记者看到打印稿上密密麻麻的增删文字,深受感动。钟祥市乡土作家群现己成为钟祥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也是享誉荆楚的文化品牌。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乡土作家群是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先行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要有农村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日益富裕的农村,农民更加迫切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乡土作家们关注农村,关注新时期的新农民,抒写农民,乡土作家的作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写的是农民,说的是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事,广大农民爱读爱看,喜闻乐见。乡土作家体现出当代农民的新追求。农民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钟祥的农民作家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笔头。主业种地,业余创作,创作不为名利,而是丰富和提升自己,陶冶情操,传承文明。体现出中国农民的新追求和朴实而又崇高的价值取向。海外有媒体采访钟祥乡土作家群后,感慨不已:钟祥农民有抱负有追求有梦想有激情,在钟祥乡土作家身上闪烁着人文光芒。乡土作家同建我们共有精神家园。越是城镇化、现代化,我们这一二代人共有的精神家园不是在渲闹的都市还是在儿时的农村。在农村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中,钟祥乡土作家作品中的乡土世界,成了联系无数人的精神纽带。由于现代文明对农村的冲击,使得大多数人只能从文学作品中去寻找远去的故土。尽管一些人远离了乡村,但他们的根依然留在了那里,他们的父辈们还在那片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耕耘不息。钟祥乡土作家在为消逝的原野存史,在为剧变中的农村写真。乡土作家们根在农村,情系原野。农业、农村、农民是乡土作家创作的源头活水,更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乡土作家如何增加定力,同时又在创作中与时俱进,华丽转身而又不失乡土的本真。高扬乡土文学的大旗。乡土文学离开了乡土就不能称其为乡土文学,就失去乡土为本的特色特征。乡土作家要一如既往地关注农村、关注农民、描写农民、塑造农民、讴歌农民这一主题。立足农村、以土为本、不离乡土,做好当代农民的代言人建设乡土文化。农村需要文化,时代也需要进一步建设好乡土文化,为建设现代农业、实现新型城镇化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环境。建设农村核心价值体系,打牢致富奔小康共有的思想基础。引领农村风尚,建设文明乡村。乡土作家要以建设乡土文化为己任,要有担当意识、责任意识,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作品魅力影响人、改造人、提高人。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相统一的新农民。锻造队伍。要进一步壮大乡土作家队伍,提高作家群素质。要抓好作家群中的领军人物培养锻造,在文学创作的各个门类中都要有在全省有影响、在地方有名望的领军人物,要大力培养中青年乡土作家队伍,创造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要关心、扶持农民作家,帮助他们改善创作条件,让他们在生产之余安心文学创作。同时更多注重文学新秀文学新人的培养。走出去请进来,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各种培训,使乡土作家政治上坚定,业务上过硬件,创作上成熟,做德艺双馨乡土作家。健全组织。作协是乡土作家之家。进一步建设好作协组织。作协强则作家强。作协要为作家做好服务,为乡土作家创造良好的创作环境。加强作协基层组织建设。加强作协各分会建设。做到哪里有乡土作家,哪里就有作协组织,哪里就有作协贴心服务。营造环境。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乡土作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设文化强市,为乡土作家群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钟祥是“兰台雄风”和“阳春白雪”的发源地,实现文化复兴,乡土作家,大有可为。党委政府要进一步重视乡土作家建设和发展,为他们的创作提供更多的扶持和支持。建立有利于乡土作家发展的体制机制。政治上关心,经济上扶持。全社会都要为乡土作家的成长创作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聚心聚力,形成建设文化强市的合力。
页:
[1]